SOx),氮氧化物(NOx)减排约80%,颗粒物(PM)减排超95%,较传统燃油显著降低大气污染。
可通过天然气、生物质、工业废气CO₂+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,实现“绿甲醇”全生命周期近零碳排放,成为航运业脱碳核心路径。
原料来源多元(化石能源过渡+生物质/绿氢长期替代),具备规模化生产与碳中和适配性。
上海港:国内首个具备“船-船”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,2025年3月完成首单保税绿色甲醇加注(2902.5吨),打通国产绿甲醇接卸-加注全链条。
青岛港:2025年8月14日实现首单船用甲醇加注,拥有6座3000立方米储罐,同步具备生物燃料与甲醇加注能力。
深圳港:出台国内首个深港跨境甲醇加注安全指引(2025.6),将绿色甲醇加注纳入市级交通专项资金补贴,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注标准化。
生产端:中石油实现“生产-运输-储存-销售”全链条贯通;中集安瑞科湛江工厂(2025Q4投产)首期产能5万吨,2027年将达25万吨。
运输与储存:2025年3月“鼎衡17”轮完成首船2900吨ISCC EU认证绿甲醇运输;上海、青岛港专用储罐总容量超2万立方米。
加注技术:移动式加注撬(180立方米/小时)实现高效补给,为码头固定式设施提供过渡解决方案。
国家补贴:老旧船舶报废更新补贴覆盖甲醇单燃料及双燃料(替代率≥50%)动力船。
地方激励:深圳对甲醇动力内河船按主机功率0.25万元/KW补贴,单船最高400万元。
行业规范:中国船级社(CCS)发布《甲醇燃料加注船舶指南》(2023),中国船燃牵头制定《水上加注规程》等团体标准,填补安全操作空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