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D作为高效的产品开发管理方法,源于多项业界实践整合,助力企业提升研发效能。IBM完善后将其作为咨询产品,众多中国企业引入后成效寥寥,唯有华为让IPD大放异彩,支撑其跻身世界百强。本文将剖析IPD的发展脉络、核心要素,探寻华为IPD成功的关键。
IPD是对产品开发领域最佳实践的系统集成,思想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两项重要理论成果及IBM的整合创新。
1986年,美国PRTM(管理咨询)公司提出产品及周期优化法(PACE),聚焦产品开发全周期效率提升,构建涵盖战略规划、流程设计等维度的管理框架,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很快成为业界通用参考模型,帮助企业缩短产品研发上市周期。
同年,新产品管理领域的加拿大管理专家罗伯特・G・库伯博士在著作中提出系统化新产品开发流程 —— 阶段 - 门径系统。该系统将开发划分为多个阶段,各阶段设门径,通过评估审核方可进入下一阶段,降低开发风险、提高成功率,保洁、杜邦等企业采用后成效显著。
IBM在PACE与阶段 - 门径系统基础上整合创新,吸收PACE核心精华,更注重跨部门协作与市场驱动,将阶段 - 门径理念融入自身流程,形成了IPD方法论体系,经实践验证后作为管理咨询产品输出。
一是结构化流程:将开发流程拆解为规范步骤,明确各步骤目标、任务、交付物与责任人,避免开发随意性,提升流程可控性与稳定性,减少时间浪费和重复工作。
二是跨部门团队:组建涵盖研发、市场、生产等部门的团队,成员全程参与开发,从专业视角提供支持,兼顾多方面因素,通过实时协作快速解决问题,提升项目效率。
三是项目及管道管理:建立项目管理机制监控进度、成本、质量,确保项目达标;管道管理关注在研项目整体布局,按需求与战略排序项目、分配资源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
四是业务分层异地开发与CBB: 业务分层明确各层级任务与权责;异步开发允许模块并行推进,缩短周期;共用基础模块(CBB)标准化设计,减少重复开发,降低成本、提升质量。
五是需求管理:建立需求收集、分析、跟踪机制,多渠道收集需求并转化为产品规格,全程跟踪需求落实,规范变更流程,避免开发方向偏离。
六是投资组合管理:以战略为导向,建立评估体系,从多维度评估项目投资价值,构建合理投资组合,确保资源投向高价值项目,实现战略落地与投资回报最大化。
七是衡量指标:设定产品开发周期、上市成功率等KPI,定期监测分析,了解IPD实施效果,及时优化改进,提升管理水平。
1999年,华为因产品增多、团队扩大,传统开发模式存在流程不规范等问题,引入IBM的IPD 方法论。
华为并非照搬,而是结合实际消化创新。初期投入资源,联合IBM专家梳理诊断现有流程与架构,按IPD七大要素推进流程与产品重整,变革开发模式。
在结构化流程上,华为细化调整IPD流程,形成符合自身的体系,建立审核优化机制,确保流程有效适配发展。
跨部门团队建设上,组建以产品为核心的IPMT和PDT团队,成员来自多部门,全程参与开发,通过沟通协作解决部门壁垒问题,提升响应速度。
业务分层、异步开发与CBB建设方面,华为明确研发重点,推行异步开发缩短周期,建立庞大 CBB库,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,降本提效保质量。
需求管理上,构建全球需求收集网络,专业团队分析需求并转化为指标,全程跟踪落实,规范变更管理。
投资组合管理上,以战略为导向评估项目优先级,合理分配资源,集中力量打造核心产品,降低投资风险。
经过二十年实践优化,华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IPD体系,融入企业文化与理念,支撑其成为全球领先企业,证明IPD效性。
与华为IPD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众多引入的中国企业却收效甚微,未能实现预期的产品开发管理提升目的。究其原因,并非IPD方法论本身存在问题,而是这些企业在引入和实施IPD的过程中,存在诸多关键环节的缺失或不足。
首先,部分企业对IPD理解不够深入,将其视为简单的流程模板,缺乏对IPD心理念的认同和把握。IPD不仅是一套流程体系,更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、以客户为中心、强调跨部门协同和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。一些企业在引IPD时,没有从思想层面进行充分的宣贯和引导,导致员工对IPD的认识停留在表面,缺乏主动参与和执行的意愿。在实施过程中,只是机械地套用IPD的流程步骤,未能将其与企业文化、业务特点和管理模式有机结合,使IPD在企业内部难以落地生根。
其次,组织架构调整不到位是影响IPD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。IPD强调跨部门协作,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架构,建立以产品为核心的跨部门团队。然而,一些企业在引入IPD时,出于对现有组织架构的依赖或担心调整带来的风险,未能进行有效的组织架构变革。部门间的壁垒依然存在,跨部门团队的组建流于形式,团队成员缺乏足够的授权和资源支持,难以发挥协同效应。在这种情况下,IPD的跨部门协作要素无法真正落地,产品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部门间沟通不畅、推诿扯皮等问题,严重影响了开发效率。
再次,资源投入不足导致部分企业IPD实施失败。IPD 的引入和实施是个系统工程,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从前期的咨询合作、流程梳理,到中期的组织架构调整、团队培训,再到后期的流程优化和系统支持,都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。一些企业在引入IPD时,缺乏长期的规划和足够的资源投入意识,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成效时,便减少资源投入甚至中途放弃,导致IPD实施半途而废,无法达到预期效果。
第四,缺乏持续的改进机制是影响IPD长期有效性的关键。IPD 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,而需根据市场变化、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,不断进行优化和迭代。一些企业在引入IPD 初步建立相关流程和机制后,便停止了对IPD的持续改进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企业业务拓展到新的领域时,原有的IPD体系难以适应新的需求,导致产品开发管理出现新的瓶颈,最终使IPD失去了其应有效用。
第五,部分企业忽视了IPD与企业文化的适配性以及员工能力的匹配度。IPD所倡导的协作、高效、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,需要与企业自身文化相融合才能扎根。若企业长期存在部门本位、重执行轻创新的文化氛围,IPD推行时易遭遇隐性阻力。同时,IPD实施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高,既要员工熟悉自身业务,也需具备跨领域协作、数据分析等能力。不少企业未开展系统性的员工培训,导致员工难以适应IPD模式下的工作要求,进一步制约了IPD发挥的成效。
华为在引入IPD过程中,充分重视上述关键环节,对IPD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,将其视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;在组织架构调整方面,果断打破部门壁垒,建立高效的跨部门团队;投入巨额资源用于IPD的引入、实施和持续优化,建立完善的改进机制,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。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,使华为能将IPD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,成为IPD实施的成功标杆。